中国历史文化散论 瞿林东
中国历史文化散论 瞿林东
中国历史文化散论 瞿林东
中国历史文化散论 瞿林东
中国历史文化散论 瞿林东
中国历史文化散论 瞿林东
中国历史文化散论 瞿林东
中国历史文化散论 瞿林东
中国历史文化散论 瞿林东
中国历史文化散论 瞿林东
中国历史文化散论 瞿林东
中国历史文化散论 瞿林东
中国历史文化散论 瞿林东
中国历史文化散论 瞿林东
中国历史文化散论 瞿林东
中国历史文化散论 瞿林东

中国历史文化散论 瞿林东

$26.99


ISBN: 9787576004342

库存状态: 有现货

目录: 历史>史学理论>历史研究

数量

  • 所有图书 满 $39 free ship
  • Paypal Credit Debit Card 安全支付
  • 空运5-10天交付 [北美欧盟]
  • 7天退换 正版保证 Amazon全网比价
  • +微信[sowe-inc] 7x24小时客服服务

  • 书名:中国历史文化散论(增订版)
    ISBN:9787576004342
    作者:瞿林东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02-01
    页数:308
    字数:309000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包装:平装
    是否套装:否
    【编辑】

    《中国历史文化散论(增订本)》是著名历史学者瞿林东先生以深厚的学养为基础.为读者撰写的有关中国历史以及传统文化的普及读本.既包含了作者对中国历史深刻的见解.又阐述了历史与社会、历史与人们生活紧密相连.全书分上下两编.围绕着尊重文化传统和锐意改革创新这一辩证统一的观点.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紧密相连.展开了自己对于诸多史学内容的探讨.论述了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们应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吸收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成果.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用辩证的态度去面对历史.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文化散论》是史学专家、大家以深厚的学养为基础.为普通读者写的一本图书.既含有深刻的见解.又和生活、社会紧密联系.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作者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价值观点紧密相连.围绕着尊重传统和锐意创新这一辩证统一的关节点.展开了自己对于诸多史学内容的探讨.阐述了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人们应以海纳百川的精神吸收一切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成果.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用扬弃的态度去面对历史.


    【作者简介】

    瞿林东.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副会长、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等职.长期从事史学理论与史学史方面研究.在中国史学史领域有所建树.代表著作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史学与史学评论》、《史学志》、《中国史学史纲》等.


    【目录】

    增订本序
    原书序
    上编 历史与启示
    西周汉唐之盛与总结历史经验
    论春秋时期各族的融合
    司马迁怎样总结秦汉之际的历史经验
    精于学而廉于政
    ——读《后汉书·儒林传》札记
    魏收和《魏书》的风波
    力主“匡正时弊”的李谔
    唐太宗:一代明君的业绩与悲剧
    “贞观之治”与《贞观政要》
    ——说说书与天下的辩证法
    “以富国安人之术为己任
    ——史学家杜佑二三事
    文明的颂歌
    东林书院:学子与社会
    想起了顾炎武
    顾炎武的社会理想及政治学说
    ——读《亭林文集》郡县论及相关诸论书后
    阮元和历史文献学
    深沉的民族觉醒意识
    ——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边疆史地研究
    史学家的河山之恋
    运河:历史的价值和现实的意义
    ——评史念海教授著《中国的运河》
    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是是非非
    决策漫谈
    中国古代史学家和思想家怎样看待历史进程

    下编 文化与精神
    黄帝文化精神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
    炎帝传说的历史意义
    楚人重史与长江文化
    史学传统与人文精神
    传统史学与人生修养
    史学名著与人文修养
    ——关于史学遗产和民族精神及民族风格的思考
    史学与大众文化
    永久的青春
    ——谈谈中国古代史学名著的魅力
    中国史书的特点
    关于历史文学的札记
    说“野史”
    说风俗
    三个西方学者和中国传统史学
    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文化抉择
    附录:关于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瞿林东


    【前言】

      《中国历史文化散论》一书.于2008年由重庆出版社出版.至今已有12年了.两年前.我收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发来的一封邮件.信中阐述了该社计划编辑出版一套“历史与社会学文库”.拟将《中国历史文化散论》列为丛书之一.对于这一信息.我有两点感受.一是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这个创意.极为赞同和钦佩.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这一做法.反映了新时代人们读书的需要、学术研究的需要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具有突出的时代性和前瞻性.二是对于“历史与社会学文库”将收入我的这本小书.既感到高兴.也感到惭愧.高兴的是.这本小书还值得阅读.这是笔者的荣幸.惭愧的是.诚如我在初版序中说过.这是一些零篇短简的汇集.没有太多深入的研究.这是笔者的心里话.
      承蒙“历史与社会学文库”编纂者的雅意.趁着这本小书再版的机会.我在原书的基础上补入三篇文章:《论春秋时期各族的融合》(1981年)、《顾炎武的社会理想及政治学说》(2013年)、《中国古代史学家和思想家怎样看待历史进程》(2017年).分别讨论民族关系、政治学说和历史进程.这是中国历史文化中比较重要的几个问题.权当是对上述“零篇短简”的一点补充.
      我是学习和研究中国史学史的.往往从史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历史和文化.比如我在本书收入的《黄帝文化精神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文中.论述到“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源远流长”以及“黄帝祭祀传统的历史意义”等问题.此后.我和我的同事们对历史文化认同的历史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论述.撰成一部5卷本《历史文化认同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著作(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年出版).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和好评.这是从国家历史进程的层面.阐述历史认同与文化认同所产生的深远的历史影响.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和我的同事们致力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历史表明: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诗经》《尚书》《春秋》《左传》等先秦文献生动地记述了多民族活动的历史.中国自秦汉以后形成不断发展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描绘了一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宏伟画卷.史学工作者、民族工作者有责任用丰富的历史事实.讲述中国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交融.其间虽有种种复杂情况.但总的趋势是各民族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历史文化认同的程度越来越深入.形成伟大的合力.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共同推动了中国历史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了历史基础.这是我们要深入研究的目标和前景.
      祝贺“历史与社会学文库”系列丛书越办越好!感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编辑们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辛劳!


    【免费在线读】

      《中国历史文化散论(增订版)》:
      然而.《中国的运河》给予读者的启发.并不限于它的历史的品格.还在于它具有突出的现实的品格.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中国的运河》对于古今关系有一种通达而自然的见解.故极易激起读者产生察今而知古、以古而观今的思考.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如作者由古代的南北水道的重要地位联想到今日的京广铁路.又由京广铁路想到南北水道的开凿、疏通、补缀的艰难.指出:“当前我国*长的南北交通干线.自然是京广铁路.可是远在杜预开凿扬口之时.我国古代的南北水道交通干线.就已建设成功.现在由北而南细数这一条南北水道交通干线的来龙去脉.倒也是十分有趣的事(下略).这一串串的小道名称.听起来固然觉得麻烦.但在铁路没有发明以前.古代人能曲曲折折开出了这一条南北水道交通的干线.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只要看一看这条南北水道交通干线*初开凿的时候是远在春秋之世.而告厥成功.却一直到西晋初年.这样悠长的岁月中才断断续续得以联络起来.就可知道是如何的艰难了.”(第120-121页)诚然.假如今日中国的交通离开了京广铁路.的确是不可想象的;而古代中国的交通如果离开了南北贯通的运河.同样是不可想象的.从运河工程在历史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我们更可以认识到建设和发展现代交通事业是多么的重要.又如作者在讲到隋唐时期*重要的经济都会扬州时.这样打了一个比喻:“若是拿战国秦汉时期来比较.扬州的位置正和陶一样.不过陶仅是国内的经济中心.而扬州除过为国内*繁荣的都会外.还是对外贸易的口岸.若和现在的情形来比较.那时的扬州就和上海一样.”(第183页)这个比喻说明.作者不仅从经济史上考察了中心都会的古今变迁而且对现实社会的经济生活也十分关注.像这些地方.作者着墨并不算多.但却起到了把读者从现实引向历史的思考和从历史引向现实的思考的作用.
      第二.《中国的运河》之*终的落脚点是在于为现实提供方略.作为一部学术著作.如前所说.《中国的运河》考察了历史上的运河和运河史上的历史.甚至对许多有争议的和有讹误的问题作了详细的考证.提出了新的、独到的看法.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这一方面说明了运河的变迁.一方面又解释了和运河有关的若干历史事实(参见本书序.第2页).但作者显然不满足于此.进一步提出了“为世所用”的问题.作者明确地认为:“像历史地理学这样一门学科不仅应该为世所用.而且还应该争取能够应用到更多的方面.一门学科如果不能为世所用.那它是否能够长期存在下去.就成了问题了.历史上曾经有过若干绝学.*后终于泯灭无闻.沦为绝学自各有其因素.不能为世所用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本书序.第3页)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者致力于历史地理学的出发点及其归宿就是“为世所用”.作者在考察了民国以前中国运河的全部历史后.提出建议:“不宜使运河长期残破下去.亟应早日图谋恢复.不仅恢复到明清时期的旧规.而且应超过明清时期.达到当前世界各国的水平.”为了证明这个建议的合理性.作者指出:现在虽有海道运输和平行铁路的存在.但仍不能“抵补运河的作用”.因为海运的便利只限于有数的几个海口.而这些海口大多距离运河沿岸较远.平行铁路比运河运输迅速.但运费却超过运河运输.何况平行铁路已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要求;再者.运河沿岸的物产.亦须直接通过运河南北交流;此外.作者还注意到世界发达国家的经验.认为:“西欧各国铁路的交通不能不说是*发达.但是各国在铁路以外.还积极地注意运河.不仅对旧有的培护改良.新开凿的更是时有所闻.其中不乏和铁路平行的.可知运河和铁路的关系是如何的密切.”(第359-361页)在这个问题上.作者视野所及.一览古今中外.可见他的上述建议是经过缜密的思考才提出来的.自应受到社会的重视.因此.作者满怀信心地写道:“大运河若能早日整理通航.贯通我国东部的水上交通干线得告成功.这是一个重大的建树.对四化建设必然会起到显著的助力.”(第370页)
      为了使大运河重新畅通.甚至超过明清的旧规.那就连带着必须解决另一个重大问题.即设法恢复黄河中上游流域的植被覆盖.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减少黄河下游的泥沙淤积.才能保证大运河的畅通无阻.作者指出:自东汉魏晋以来.黄河中上游草原地区显然有所扩大.而曾经遭受破坏的森林又得以逐渐恢复.这当然会降低侵蚀.使土壤得以保存.


    发表评论

    注意 评论内容不支持HTML代码!
    评分

    相关图书

    $92.99

    北碚年鉴